为什么我觉得要拥抱碎片化阅读.

“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实体经济不行了。”这是马云在对待实体经济时候说的话。

在我刷刷算法之余,看到了一些关于碎片化阅读的文章,着笔立场皆是弊大于利,或是批判或是嘲讽,仿佛这就是一头乘着互联网之风的洪水猛兽,扰乱了几千年来人们习得知识的方式,不可谓不坏。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碎片化的阅读真就这么不堪?我倒觉得不尽然,因为学习的主体在与人而非方式。千百年前用竹简,如今用纸张,未来更有电子化阅读的趋势。碎片化阅读的目的便是满足人们日常在碎片化时间区间的阅读需求,而拥抱和正视碎片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正如开头所言,放在这儿也同样适用:“不是碎片化阅读不好,而是你的碎片化阅读不好”。自己的阅读习惯不好,非但不改正,反而转而批判碎片化阅读,这与当年不从自己的教育方式找问题,反而一直说游戏、小说害人的父母又有何区别?

我在那篇文章里面总结了一下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1. 它让我的大脑不再善于深度独立思考。
  2. 它让我们通过“低效率的勤奋”,获得虚假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成就感,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3. 它让我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做事效率更低。
  4. 它常常会混淆我已有的价值观体系。

看似字字诛心,实则毫无意义

它让我的大脑不再善于深度独立思考。

在我看来,碎片化阅读只能够成为大脑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催化剂,但它从来都不会是主由

我在路上时常常进行碎片化阅读,但在阅读之后,我也常常会进一步对其中的观点或者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有时头脑风暴出来的观点过多我甚至会写下来形成文章,比如这篇。深度独立思考并不是坐在安静的地方傻愣,走在路上,听着音乐,也不影响大脑中自由地思考

文章中比喻成快餐没错,我也觉得碎片化思考很类似于“文化快餐”,也自然存在其弊端,文章中由此引来的结论是这样的:

所以“标题党”大行其道,有用色情擦边球型的,有用惊悚焦虑型的等各种“博眼球”的方式,吸引读者们点进去,下滑,再点进去,再下滑……而作为读者的我们,通常也乐在其中,因为读这些文章,不需要费脑筋,数分钟就可以了解到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事情,而且还可以获取多领域的资讯,让人轻易就可以产生成就感,自我感觉良好。这比自己读书去获取知识轻松容易多了。

标题党的存在纯粹是因为先看标题再阅文章的传统阅读习惯让有心之士钻了空子,根本与碎不碎片化阅读无关,读书的时候就没有了吗?我也曾看过一些书和文章标题惊人,实则毫无营养。“标题党”是阅读行为所无法避免的,与深浅度和时间长短毫无干系

小知识点,碎片化阅读可以直接掌握;陌生知识点,便是起入门引导之用,能引起阅读书籍查找资料的兴趣。又有谁会觉得自己读了五分钟的文章就高别人一等呢,“现代孔乙己”罢了。

它让我们通过“低效率的勤奋”,获得虚假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成就感,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人总是会在两点间所有的路径中执行最懒的那个,遇到一些内容多的文章甚至有着“收藏了就是懂了”这样的调侃。但还是如前面所说,正常的阅读习惯中,碎片化阅读并不是也不可能占主流。大部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完,所以分成单元(分段)看;利用零碎时间掌握一下个别知识点,所以碎片化的阅读反而成了提升自己,充足利用时间的利器,间接提升了效率。碎片化阅读只能是在闲暇时间或者碎片化时间中的阅读方式,这并不与深度阅读相悖,也不是非黑即白,两个对抗阵营;它们更像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它让我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做事效率更低。

这句话不用再多说,强行诡辩。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何时变成了让时间变得碎片化呢?为了鞭笞碎片化阅读而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充实自己的观点而不惜遣词造句建歪理。

它常常会混淆我已有的价值观体系。

这位作者可能平时除了碎片化阅读就极少看书。因为书看得多了就会发现,不同的作者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体系,这点在阅读量大的时候更甚。

混淆只能证明自己不能够构建自己明确的价值观体系,随波逐流,看见一就是一,看到二便是二,无主次对错之分。在我看来,阅读(无论深度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的时候,都难免有相当多的价值观碰撞,有的点会很认同,有的点完全不能接受。而这很正常,毕竟择长而学,择短而弃,各取所需便是阅读的目的。

碎片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全民的阅读量,这有利也有弊,有人因此而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也有人会因此而沉沦其中不为所动。

我其实十分排斥以阅读书籍的本数来衡量国民阅读度的标准,首先是因为书的质量参差不齐,日本的阅读量之高有目共睹,但是日本的书有很多是轻小说性质(字大书薄),而且也有大量的“教你如何如何 / 什么什么的方法”之类的所谓热门方法论书籍通篇讲故事,真正有用的不过寥寥几页。要说读这类书籍能够很有效地提升自己,我是不相信的;其次,在阅读相同类目的书时存在边缘效应,每读一本新书获得的知识会随读的书增加而递减(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因为很多领域精进就需要这样接近天花板)。所以这种严重偏科的评判标准并不能衡量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

综上,我的观点如下:

  1.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发散阅读的手段,它不会改变时间的碎片性,也不与深度阅读相悖
  2. 从老庄哲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思考的深度与阅读方式无关,甚至与肉体也无关。
  3. 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取决于读者自己对于阅读行为的掌控度
  4. 无论何种阅读都一定会存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价值观体系乃至知识体系的碰撞,而这也正是阅读的目的。

如果对我的看法有异议,欢迎提出,我会进行碎片化阅读并给上深度思考的结果。(滑稽)

最后,还是希望人们能够把心思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碎片化阅读的效率上面,而不是见到了就强烈的反对和唾弃它,毕竟认真了,量变就会有质变。把碎片化阅读作为自己辅助阅读的手段,何乐而不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