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岁,老大不小了,记录下简单的想法,我平时很少写文章,所以各位凑巧看到这篇文章,娱乐就好,也没必要当真。
我这个人平常不太喜欢收集名人名言,一是我读的书少胸无点墨,没这兴趣;二来有很多名言需要联系上下文思考,而非单拎出来摘头去尾。不考虑作者心境地捯饬,结果往往自相矛盾——王小波在前文写着“强忍悲痛,活在这个世上”,后文又写着“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对我这样不常写文章的人来说毫无裨益。
但为了引入想法,我还是查了查最近几年的网络语录。
罗振宇在奇葩说里面说,成长的本质就是变复杂;成长就是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掉进去叫挫折,爬出来叫成长。说白了一句话,“成长复杂而曲折”。
插个题外话,我不太喜欢奇葩说这个节目,罗振宇更甚。节目里辩手辩论 + 观众投票的结构根深蒂固,专业辩手们为了博得选票而常常采用 mindfuck 的形式输出观点,少了很多硬性的理论支撑。最后采访时只能摇头说上一句“没办法观众喜欢这个”,硬生生把调性降了格。
那么什么是成长?很多人更偏向把成长等同为思维境界的提升,是修为的结果。我觉得这并不准确,成长并非每天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类似一种“一天提升一分,一百天提升一百分”的状态——而是一大段时间我可能都呆在原地,但某一刻顿悟了些道理,整个人便有了多方面的提升。这和玩王者荣耀是相通的,玩了很久都是青铜,可有一天明白了铭文的作用,就上了铂金;突然懂了出装,就上了星耀;突然懂了配合和节奏,就上了王者。成长的过程必然重要,但我依然认为引发质变的顶点更为关键。
而成长的过程,就是活着。世界那么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活法儿各不相同,自然有的人光鲜亮丽,有的人平平无奇。毕竟这世界需要有人平淡地活着,像我这样的人也一定不少,甚至可称平平无奇的标准模板。
出身普通而平凡,随大流上了就近上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成绩一般,该贪玩时贪玩,该闹腾时闹腾。高中生活充满了考卷和知识点,奈何天资一般,但勉强还有学上。电影里面那些美好和动人都没遇见过,没有心动的女生,也没有遇见爱情;唯一一次和女生牵手是在游戏上,牵的还是袖套;走大街上没人在意,丢人堆里就是沉默的大多数;查资料费心思写了篇知乎回答,一个赞也没有,评论还有两个怼我的。这样的经历让我骨子里便带着平凡。
罗素曾经说过,“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得越少,就容易动感情”,所观世界,的确炎凉。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通过知识或者父母关系一路保送世界知名学府;还有像孙宇晨这样的人,通过高考移民和钻空子上北大还能够正常毕业。如今各式各样的大企业家,背后都少不了慷慨的资产扶持。这个世界总是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但无奈现实就是普通人想成功会比有家室有背景的人难上很多——在国外更难,因为中国有高考这样公平的机制,还允许阶级流动,一代一代往上爬——雷军大概就是普通人所能够达到的顶峰,这也是我十分佩服他的原因。
由此,在我们年轻人这个群体之中,便始终蔓延着一股“佛系”的潮流,所谓“不争不抢爱谁谁,百舸争流我腾地儿”的姿态。这样的态度在一开始可能会有着些许的豁达,或者与世无争的高山流水之感,但长久看来这其实不好。因为我觉得所谓的佛系心态其实更多地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快速,人才内卷竞争加重这一普遍社会现象的自我逃避。还有当代年轻人在阶级固化的背景下,逐渐成为社会主力军的无奈——阶级固化不会那么明显,但一定存在。
李诞是我挺喜欢的一个站立喜剧演员,他就是典型的“佛系青年”,典型到我怀疑“佛系”这个词就是从他那儿传出来的。显然他并不是真正的“佛系”,毕竟行业翘楚,有谁是不争不抢也能遍地拥趸,饭碗就给送到手上的呢?这反而更像是他作为一个喜剧演员自然带着的一种人设或者调侃的包袱。周围很多人喜欢这样的“佛系”心态,学得好的人把这样的心境当成自我安慰或者生活调剂的手段,学不好的可真就废在了家里,啥也不干凑合凑合过日子,活脱一个西欧国家吃福利的吸血鬼。
当然我并没有去批判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我觉得这些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只是碰巧不太符合我自己的价值观罢了。我个人是非常喜欢价值观之间的碰撞的,这样往往能够带来很多思考和有趣的观点。
写了这么多,也算是了结了我最近的一些想法,一个朴素的人,一行朴素的字。这个世界需要有人平淡地活着,20 岁的我,也该瞧瞧这个世界了。